美丽富饶的盐阜大地哺育着代代英才,三国名土陈琳、民族英雄陆秀夫、盐民诗人吴嘉纪、文学巨匠施耐庵……这些文臣武将、爱国志士学者名流在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上异彩纷呈、光耀千秋!
施耐庵画像
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在世界文学之林独树一帜,其巨大的文学成就,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达到的现实主义创作高峰。
正因为《水浒传》具有伟大的历史价值,使人们对其作者施耐庵油然而生敬意。八十年代初,大丰市成立了全国唯一的研究施耐庵的学术团体一施耐庵研究会,出版了以研究施耐庵为主旨的《耐庵学刊》,并多次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举行学术研讨会,对其生平进行专题调查。
《水浒传》读本
现根据大量的出土文物、珍贵的历史资料,以及民间的俚语口碑,对施耐庵的生平行踪作一个轮廊介绍。
施耐庵,名彦端,又名子安,耐庵为其字。椐兴化县续志载,生于元元贞丙申(公元1296年),殁于明洪武庚戌(公元1370),享年75(虚)岁。
施耐庵祖籍苏州,后移居兴化, 兴化地处里下河下游,沟河纵横,港汊交错,其父施元德在兴化操舟度日。耐庵有两个弟弟,二弟彦明,三弟彦才。
施耐庵因童稚时聪颖过人,其父元德公把他送到海陵东隅之白驹场读书。白驹场地处牛湾河、运盐河交汇处,这里盐业发达物产丰盈、市井繁荣、人文荟萃,俨然有海滨城镇的韵味。优裕的乡里环境,良好的教育条件,熏陶着幼年的施耐庵。
施耐庵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很快成长为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土。19岁时,他初涉科场,一举考取秀才;30岁那年又考取了举人。延至元泰定年间,到大都(北京)参加进士科考。施耐庵踌躇满志,自以为定能一举成功, 曾夸下海口,此科定能金榜题名。不料,事与愿违,名落孙山。耐庵深愧有负父老乡亲厚望,遂有难见江东父老之感。其时,大都好友刘本善,官居国子监司业,他素知施耐庵道德文章堪为人范,于是为他多方周旋,恰逢山东郓城县训导(地方分管教育的小官)有缺,便举荐施耐庵前去赴任。
在郓城期间,施耐庵倡导学习,廉洁奉公,同情百姓,指导农桑。他的正直行为引起了上司和地方实力派的不满,每每受到刁难。当时,阳谷县有一个绅士吴林要安插他的亲戚,被施耐庵严辞拒绝。吴林怀恨在心,后来就以莫须有的罪名诬告施耐庵,施耐庵体会到官场黑暗,举步维艰,于是愤然辞官。
这段时间里,施耐庵利用公务之暇,留心地方掌故;辞职之后,为排遣心中烦闷,又游览了鲁中名胜。水堡村访问宋江后人,景阳岗凭吊武松庙,石碣村拜谒三贤祠,黄堆集(黄泥岗)考察劫“纲”遗址,狮子楼听评书说话。听樵夫晨歌,和渔夫晚唱,过金沙滩,经断金亭,穿黑风口,攀梁山道……郓城期间的经历为他后来写《水浒传》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次年年末,即施耐庵35岁那年,元廷又举办了一次特殊的科考,施耐庵求仕之心未泯,长途跋涉再次来到大都,获得赐进士的功名,因而被委派到钱塘(杭州)担任县尹。
施耐庵秉性不移,钱塘为官二年期间,他倡导农桑轻赋薄积,秉公执法,抑制豪强。元朝官制:路府州郡均以蒙古人为长,称达鲁花赤俗谓监州,以汉人为守副之。因而,施耐庵的正直行为时受其上司达鲁花赤的干预。“做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种红薯”。于是,施耐庵又一次愤然挂冠回乡。
施耐庵辞官之后,屈指一算,浪迹天涯已近10载,怎耐思乡心切?于是,一路买舟换车,日夜兼程,到家后方知妻子季氏夫人早于前年病故;老父元德公卧病在床,后不久与世长辞,家庭的变故使施耐庵悲痛欲绝。其弟彦才理解哥哥的心情,便在白驹西侧花家垛帮他建了三间茅屋,施耐庵又亲自写了一副“吴兴绵世泽,楚水封明烟”的门联,表明了他隐居水乡思想感情。不久,续弦申氏,教书种田,耕读两行,安心当起了乡儒。
教书之余,施耐庵常到茶楼酒肆、旗亭驿站,聆地方耆老讲述掌故传说;听四方商旅谈新闻典故。北宝寺南侧有一说书场,施耐庵更是时常光顾。后来,施耐庵就以大宋(宣和遗事)为蓝本,进行值染夸张着手写(江湖豪客传)《水浒传》。
就在这时山西太原大盐商罗大户到白驹治谈生意,听说施耐庵,博学多才通晓古今的有识之士,便叫其子罗贯中拜随耐庵为师。罗贯中智慧超群,是施耐庵门生中的佼佼者, 常在功课之余,协助施耐庵校对鱼亥,编写《水浒》。
然而,元朝末年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引起了各地的农民、盐民的激烈反抗。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正月,张土诚,白驹场张家墩人(今大丰西团镇),在草堰这个表面安祥而繁荣市镇爆发了起义。张一家靠撑船、拉纤贩私盐过日子。因不堪管理盐务的分司、运司和盐场官吏的压榨和欺凌,遂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和李伯升等18人,杀官兵,劫富豪,兴兵造反。
其时,卞仓的武举卞元亨因杀死盐城巡抚,为逃避官府缉拿,也投奔了张士诚。卞元享是施耐庵的表弟,深知施耐庵胸怀韬略,腹藏甲兵,就极力向张士诚推荐。张、卞二人亲自登门,邀请施耐庵出山共图王业。施耐庵本想安心著述,不问世事。但近年来目睹各层官吏的横征暴敛,心中十分痛恨。见张、卞相邀,遂慨然应允,携带罗贯中一起加人起义军行列。
在起义军队伍中,施耐庵和卞元亨是张士诚的文武二辅。施耐庵是军师,义旗初举,兵微械少。为了扩大影响,炫耀兵力,在攻打丁溪时,施耐庵教张士诚购买了2000多条大而整齐的白鲢鱼,穿于竹竿之上,在月光下就象雪亮的大刀,把丁溪镇大地主刘子仁吓得仓皇逃走。从此,起义军队伍所向披靡,“齐上戴家窑”,“一路兴化村”,战泰州、下高邮,进军江南,开国平江(苏州),张士诚的王霸事业达到了辉煌顶点。
但是,张士诚在苏州称王之后,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追求安逸享乐,任用小人,疏远贤良,许多忠义之士先后离开了张士诚。首先离开的是刘基,事隔不久,施耐庵另外两挚友鲁渊和刘亮也鸣驺他去。
忠义贤良之士相继离去并没有使张士诚头脑清醒,他仍然沉溺于淫乐而“懈于政事”,将士“无不志在良田美宅”。其时,方国珍兵强马壮,朱元璋虎视眈眈,各地战事不息,危机四伏。施耐庵深感形势严峻,于是再次面谏张士诚,陈明天下局势,指明兴革之道。可是,张士诚听信小人黄敬夫叶德新、蔡彦文之言,对施耐庵兴革大计漠然置之,施耐庵预感大势难以逆转,张士诚的失败只在早晚之间,于是也悄然隐去。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左右,施耐庵辗转来到江阴祝塘,祝塘大绅士徐麒其聘施耐庵为西席。施耐庵博学多才,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在徐家蒙馆之时,传说曾给徐家看过两块“风水地”,一块是香山,一块是砂山。香山出才子,后来果然出了个徐霞客:砂山出人丁,所以,徐家人丁兴旺。施耐庵还懂天文,据说徐家上坟祭祖那天(清明)总下雨,很苦脑。于是施耐庵给徐家重择了上坟吉日为夏历三月初十日,据说后来居然百年未雨。施耐庵还能知未来过去,有一年稻子刚抽穗时,他叫大家把稻子割下晒干,名日“早肚稻”,是医治马瘟症的良药。是年秋,朱元璋兵败常州牛角塘,马瘟病流行,军师刘基高价收购“早肚稻”,祝塘人收获颇丰。
施耐庵通阴阳、识天文、晓地理,在祝塘一带传闻颇盛。时至今日,祝塘徐洪春家还挂着这样一幅对联:
读宋家士赞言,高风世仰。
观施耐庵卜兆,大地名扬。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派遣大将徐达、常遇春率领20万大军攻打平江,施耐庵预感平江陷落后,朱元璋对张士诚旧部必严加追究。同时,又考虑多年兵荒马乱,战事不息,《水许传》至今尚未完稿,必须找个安静处所完成书稿。施耐庵年轻时曾到过山阳(淮安),对山阳印象很好,因此准备到山阳安家。于是,寄诗一首给兴化好友顾逖,征求意见。诗日:
年荒乱世走天涯,寻得山阳好住家。
愿辟草菜多种树,莫叫李子结如瓜。
接到施耐庵的诗之后,顾逖亦回诗一首,诗日:
君自江南来问津,相遇一笑旧同寅。
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
很显然,顾逖邀他回家乡兴化。俗话说“自古昭阳(兴化)好避兵”,兴化系水网地区,不宜用兵,实乃乱世之桃源。施耐庵接到顾逖之诗后,于是携带家小,兼程北上,走到故乡白驹,放眼一望,水网芦苇,鸡鸭成群,与江南水乡无异,不禁诗兴大发:
山海永宁白驹场,荒野芦苇好风光。
串场活水千江月,待等物格换新装。
施耐庵重归故里,感到格处亲切。其弟彦才连忙请人将其旧宅修理一新。 为谋生计,施耐庵就在北宝寺庙里坐馆,一面教授学生,一面编著《水浒》。为了使自己象耐心庵堂那样专心著述,不涉政事,便在书斋的门上挂上“耐庵”两字的牌子,乡民不解其意,便称他为耐庵先生。以至后来《施氏家簿谱》写成后,族中有人提出,应将“耐庵”二字写人谱中,但因家谱已全部写好,于是就在“彦端”之侧添上“字耐庵”三字,当然,这是后话。
施耐庵阅历丰富,治学严谨,写《水浒》更是一丝不苟。据说,写武松打虎这一回,写来写去都不满意。正在这时门前烈犬狂吠,他跑出一看,原来是一醉汉与恶狗相斗,只见醉汉左右腾揶,上下跳跃,乘恶狗转身的当儿,飞步窜上前去,按住恶狗之头,举起右拳,猛击十几下,接着往地一摔,恶狗滚了几下,就躺着不动了。施耐庵看得入了迷,连喊“打得好”。回到屋内,他搬来长凳作“老虎”,仿照醉汉打狗架势,跳来跳去,细心揣摩醉汉打狗时心理,终于写出了“武松打虎”这千古不朽的文学章节。在这段时间,罗贯中一直在帮助施耐庵整理、誊写书稿,斟酌取舍。罗原是“有志图王者”。张土诚兵败使他壮志难酬,他借整理《水浒传》来表达他“替天行道”、革故鼎新”的思想。
不久,《水浒传》辗转相抄,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不仅贩夫走卒爱不释手,就是达官贵人也争相传阅。最后竟传进了皇宫。朱元璋初登皇位,害怕人民反抗。在消灭张士诚之后,就把苏州人迁移到边远地方去,俗称“洪武赶散”。现在,居然有人写犯上倡乱之书,岂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于是,连忙派人捉拿施耐庵,把他关进南京天牢。
施耐庵在天牢里受尽了折磨,加之年老体弱,不久疾病缠身。其时,施耐庵的同窗好友刘基已官居显位了,他伺机向朱元璋进言施耐庵方才得以释放。
施耐庵获释之后,心有余悸。白驹是张士诚的故乡,农民起义的发祥地,明政府一向管束严厉,对他这样犯上倡乱之人怎能轻易放过?同时淮安故友曾多次相邀,于是决定到淮安暂住,以养病体。
到淮安后,经友人帮助在西城门里租房住下,经过这场变故,施耐庵的健康状况日趋恶化,加之生活拮据,缺医少药,是年冬,风寒旧疾复发,无异雪上加霜。施耐庵自知不久人世,遂将《水浒传》的修改稿交给罗贯中,并嘱其将其中破损和遗失部分回忆整理,务必付梓印刷,以酬多年案牍之劳。嘱毕溘然长逝,时年七十有五,是年为明洪武庚戌(1370年)。
施耐庵逝世后,其子施让因家道“寒微”,无力将其父迁葬。待其孙子文昱时,经济已经宽裕,可是施耐庵写《水浒》朝庭早已定罪,如果明目张胆地搬运,恐怕祸及子孙。于是,就雇了一条草船,用水把草浇潮,把施耐庵尸体藏在草底,诈言是条沉船,沿途关卡官吏,见无油水可捞,都免查放行。经过九天九夜,才将施耐庵遗骨运回白驹,安葬在他生前选择的茔地——施家桥。
作者简介:
陆碧波,江苏盐城大丰人,1952年3月生。南宋陆秀夫后裔,作家,资深媒体人。发表各类题材作品一千多万字,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