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网络营销

作为00后的父母,时光倒流22年,你们会支持孤注一掷的张颂文吗?(作为00后的父母怎么说)

2025-01-17 08:0013

(图源:张颂文微博)

最近,我的朋友圈被两个人刷屏了。

一个是喜剧,一个是悲剧;前者是46岁的张颂文终于火了,上演了现实版的《喜剧之王》;一个是胡鑫宇,失踪106天后证实自杀,没有等来好消息。

这两个人风马牛不相及,我为什么会把他们联系在一块儿呢?

PART.01

大器晚成的张颂文,出生于1976年,可以说是我的同龄人。

他的成名之路堪称坎坷。

他职高毕业后,24岁进入北电之前做过很多工作,饮料销售员、酒店服务员、印刷厂工人、导游。

他当演员,并不是因为看上了演员的收入高。相反,在他当导游时,已经做到了月入2万,那时候的人均月工资只有500元;

而从北影毕业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他不停被剧组否决,据说被拒绝了800多次,没有收入或只有微薄的收入,与做导游时的风光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为什么在导游职业生涯如日中天时,放弃一切去考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还是上一个高职班?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一时冲动纯粹是出于被梦想点燃。

在一些媒体采访中写到他是这么复原这段心路的:

当时的日语导游,是一位很健谈的小姑娘。她问,颂文哥,你的梦想是什么?

张颂文觉得自己都23岁了,还谈梦想,有点不好意思。

于是,他说,没有梦想,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但我有个爱好,宅在家看电影,哪儿的电影都看,南斯拉夫、北朝鲜、美国、苏联……

没想到那位小姑娘坚定地说,那就是你的梦想。

张颂文就像触电一样被点醒。冲动之下,他当天下午就辞职去了北京。

PART.02

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普遍处于一个比较宽松的教育环境下。

那时候,无处不在、侵入孩子生活的“直升机父母”还是比较少的。虽然我的父母也常说要“好好学习”,考不上大学可能会去扫大街。但实际上,那时读书带来的收益还不特别突出,倡导努力读书的家庭很多都是源自文化传统中的一种惯性,谈不上有多么功利。

而30年后,随着“考一代”占据了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大家已经意识到上一个好高中、好大学,人生中会领先多少个台阶。

换言之,家长们都意识到了教育的投产比在大大提升。

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实现下一代的幸福?还是为了完成下一代的阶级分层?关于这个目标,社会却始终辩论不休。

鸡汤党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幸福,而鸡血党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分层。

各说各理,各自有各自的粉丝,而家长则首鼠两端,不断在两者之间摇摆。

如果从结果出发,我们肯定是赞叹张颂文的果决和坚持——他在23岁的时候才决定追随自己遥不可及的梦想;然后再通过23年笨拙的努力,在2023年的春节,成为火遍全国的演技派。

如果有上帝视角,知道他未来会成功,作为父母,可能都会支持张颂文23年前的选择吧?(当然,在他高一前后,母亲就去世了)

高中毕业读职高(估计成绩不太好?)

接着,“走过泥泞,做了酒店经理,做了导游,

读了电影学院,做了演员,又做了表演老师,

换过太多频道,转过无数个弯。”

终于在46岁的“高龄”火了。

如果我们没有上帝视角,作为父母,你会支持张颂文冲动的辞职决定吗?

你会不会骂他不切实际、异想天开,还不如早点结婚生子?

我暂时不知道你们的选择,但我隐隐觉得,我们多数父母,可能会像胡鑫宇的亲人一样,即使知道孩子现在因为学习压力很痛苦,但依然会劝他:忍忍吧,加油啊,要懂得吃苦啊,熬过高考就好了。

对家长来说,张颂文现在的成功(出名)是小概率事件,胡鑫宇的自戕也是小概率事件。

两条道路的导向,在家长看来大概率相反——

坚持梦想的结果往往是狠狠碰壁、被命运抛弃;

拼升学、卷资源的,再不济也能找到一份体面工作安逸过完人生。

实际上我们能感受到,张颂文这种“早期不断地尝试,不断寻找,一旦确定了梦想不计回报地投入”的人生模式,本身就不是结果导向,秉持的就是不那么在意目标结果的超然心态。

就算现在,多数家长都意识到胡鑫宇这个案例中,教育压力是造成极端结果的直接原因,但大家依然认定,胡鑫宇经历的教育模式本身并没有错。

他们认为,如果胡鑫宇拥有“强大的内心”,或者他的家人早点发现他的心理问题,就不会发生悲剧。

就连媒体报道的风向都是导向普及什么是抑郁症,似乎只要重视心理健康、做好心理疏导,这种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PART.03

我在上周的文章《看了这本书,你不会再羡慕芬兰教育了》里介绍了《育儿经济学》这本书——

为什么中国目前大多数家长会选择鸡娃的教育模式——真正影响家长对教育投入的是当下的社会经济环境,只要教育的投产比高、社会分层严重,严管模式自然就占上风;反之则是宽松式的家长会占上风,例如北欧模式。

这个观点透露出一种没有办法的宿命感:我们每个人都是整个国家政策下最终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行决策的一个棋子,往往身不由己。

今天我要说的是,我们在理解经济环境决定教育模式的选择这个底层逻辑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这个选择虽然合乎逻辑,但并不代表它就是一个“全局最优”解。

在经济环境决定论下,每个家庭做出的是“局部最优”选择——每个家长的目标是要让自己的孩子在一定投入下,得到尽可能优渥的未来生存环境,但每个家庭的无序投入,最终陷入的就是“内卷”的无序竞争。

从个体家庭来看,这种决策或许是最优的选择,但是从整个社会来看,付出的是资源浪费、金钱损耗、各种社会家庭关系不和谐、一代年轻人身心健康崩盘的巨大代价。

如果每个孩子都像年轻时的张颂文一样,以找到人生梦想并为之奋斗为目标,全力去体验这个努力的过程,这个社会未来才可能多元化。

而这,恰恰是我们现在国家“双减”政策所倡导的趋势内核,也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全局最优”解决方案。

当然,因为现在的经济条件远达不到北欧水平,暂时来说,这个内核全面落地还不现实。

在“局部最优”和“全局最优”之间,有没有可能建立起一种“不断累进的融合机制”?

这正是我从去年开始思考,并付诸实践的“教育减法”体系想做的事情。

“教育减法”项目,是帮助小家庭扩大视野,从局部放宽到尽可能的全局,把家庭教育的计划周期,从短期可见变成终身规划,通过提供各种市面上少有的低成本的多元化尝试的机会,帮助孩子用减法筛选,直到找到那个令自己心颤的梦想,再去倾力为其投入资源。

按照这个体系构想,如果没有家长的陪伴、不抱团取暖,没有足够多的低成本的试错资源,是达不到的效果的。

我愿意和认同我的家长一起,用未来10年到20年时间,慢慢积累打磨这样一个资源平台。

每个家庭独立作战,一定只能选择局部最优解(继续卷高考),这个所谓“最优”大概率会牺牲掉相当多的孩子的健康和家庭的幸福。

如果我们抱团取暖,就有可能在局部最优解和全局最优解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的区域较优解。

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追寻自己的梦想,都能最终成为张颂文,即使是“大火”之前,享受演员生活的张颂文。

张颂文有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火柴天堂》,特别感人,最后分享其中的一段话,愿所有的孩子都像张颂文一样,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拼命寻找人生的方法,寻找人生道路的组合模式。而我们作为父母,始终站在他们的身后。

妈妈对我的期望,并非成为大人物,而是活得明白和开心。

她用自己的智慧和自己的方式告诉我:

文仔,一切都会有办法,只要你清楚你的目的,只要你找到方式。

。。。

这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你不知道哪颗种子长出的树最好,只有悉心对待每一颗,就算有的永远烂在地里,你终究会收获一片树林。

老天当然有瞎眼的时候,下一场雪,又盖上一层霜,但只要你熬得过去,当春天来的时候,雪会化成水,滋养你的土地。

。。。

妈妈让我明白,人不能认命,如果你觉得到此为止,你这辈子只能有一种模式。而拼命寻找方法的人,人生的道路,有组合模式。

我一次次在迷茫和艰难时对自己说:

再想想,一定还有办法的

打赏
  • 0人打赏
    举报
关闭
同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