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时期手握40万大军的鳌拜为何没有谋反?

内容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鳌拜被刻画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反面形象,尤其是随着《鹿鼎记》的广泛流传,他那奸恶的形象更是深深印刻在人们心中。此时,我们不禁会产生疑问,鳌拜作为清朝那位手握重兵、骁勇善战的头号猛将,为何会被年仅 17 谁、权力根基尚不稳固的康

在历史的长河中,鳌拜被刻画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反面形象,尤其是随着《鹿鼎记》的广泛流传,他那奸恶的形象更是深深印刻在人们心中。

此时,我们不禁会产生疑问,鳌拜作为清朝那位手握重兵、骁勇善战的头号猛将,为何会被年仅 17 谁、权力根基尚不稳固的康熙皇帝成功擒获并囚禁入狱呢?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 相信很多人都听闻过鳌拜这个名字,在电视剧和电影《鹿鼎记》中,都有他的身影出现。 在剧中,他是一个连皇上都不放在眼中的摄政大臣,只因为他手中掌控着大量的军队。

从古至今,一个国家并非皇上一人就能说了算,关键要看兵权掌握在谁的手中。就像东汉末年的曹操,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他拥兵自重,进而挟天子以令诸侯。鳌拜虽说没有像曹操那样行事,但皇上在他面前也不敢大声喘气。实际上,鳌拜能有今日的地位,也是他用性命拼来的。 我们都清楚,清朝的奠基者是皇太极,他的父亲是努尔哈赤,而鳌拜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已得到重用。 在努尔哈赤离世后,鳌拜又追随皇太极。皇太极一心想要打进中原,看到这种情形,鳌拜就一个态度——干。

虽说此时,皇太极还未对鳌拜委以重任。 然而,清军能够入关,鳌拜功不可没。皇太极派兵攻打明朝时,有一处名为皮岛的地方,这是个险要的隘口,哪怕你有千军万马,也得排成很窄的队列才能通过。 皇太极攻打了好几年,皮岛依旧未能攻克。就在这时,鳌拜挺身而出,率领军队成功拿下皮岛,让清军得以长驱直入,覆灭了明朝。 作为这场战役的最大功臣,鳌拜被皇太极授予了至关重要的官职,还赐予他“巴图鲁”的称号。

从此,鳌拜成为了清朝的开国功臣。 可惜的是,后来皇太极不幸患病离世。在经历了多次权力的更迭后,年幼的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登上了皇位。 鳌拜遵循先帝的遗愿,继续尽心尽力地辅佐顺治皇帝,并在之后有幸与多尔衮一同挺进中原,实现了皇太极生前未能达成的愿望。此外,鳌拜堪称清朝的开国元勋。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顺治皇帝由于天花的肆虐以及董鄂妃的离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年仅 24 岁就英年早逝。

在这种情况下,鳌拜不得不再次承担起辅佐新皇的重任。在孝庄太后的精心安排下,年仅 8 岁的玄烨顺利登上皇位,成为新的君主。 由于得到顺治皇帝的充分信任和赞赏,鳌拜被特别任命为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等四位顾命大臣之一,继续辅佐康熙。 要是顺治或者皇太极还在位,鳌拜自然会恭恭敬敬地听从他们的命令,毕竟他们属于同一时代的人,年龄差距不大。 再者,满族人有着强烈的忠诚和爱国精神,鳌拜理应效忠新皇。但到了康熙这一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康熙年纪尚幼,缺乏权威,朝廷中也没有能够制衡鳌拜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曾是多尔衮掌控实权,但如今多尔衮已经去世,整个朝廷中鳌拜的地位最为尊崇。 于是,他逐渐变得嚣张跋扈。老臣索尼年事已高,不愿卷入纷争,选择保持中立;而遏必隆和苏克哈萨则明显倾向于鳌拜,实际上他们主要是畏惧鳌拜的强大实力,使得鳌拜在当时成为了“二号人物”,就连康熙和孝庄太后也不得不对他礼让三分。

鳌拜凭借着历经三代王朝所积累的经验和深厚底蕴,在朝廷中稳如泰山,一时间无人能与之抗衡。 随着索额图的离世,再也没有能够约束他的力量,这使得他愈发骄纵蛮横、妄自尊大。 对于尚未成年的康熙皇帝,他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认为他只是个乳臭未干、毫无能力的小孩,所以常常公然违背康熙的旨意,自行其是。

尽管康熙年纪轻轻,资历尚浅,但在孝庄太后的悉心教导以及诸多变故的磨练下,他早已拥有超越年龄的成熟心智,深知鳌拜是他掌握实权的最大阻碍。 于是,康熙开始采取隐忍的策略,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成熟,准备将鳌拜依法惩治。 而康熙深知,要彻底击败鳌拜,单纯依靠武力是不行的,必须运用智谋,以免引发兵变或朝廷的动荡。

随后,康熙以学习摔跤技艺为由,在皇宫内秘密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摔跤高手,他们每天除了进行摔跤训练,还要学习武艺。 表面上没有任何异常,直到这些人训练有素之后,康熙再次以商议国家大事为由,邀请鳌拜进宫。鳌拜接到诏令后,没有产生怀疑,独自进宫赴约。 毕竟他身为武将,久经沙场,自认安然无恙,而且他也从未想到康熙会对他有所行动,然而事实却出乎他的意料。 当鳌拜走进宫殿,来到康熙面前时,康熙以赐茶之名,将一杯滚烫的茶水递给了鳌拜。 鳌拜毫无防备,顺手将茶杯扔到地上。 瞬间,有人高喊鳌拜行刺,意图谋反。还没等鳌拜反应过来,康熙事先安排好的摔跤高手们一拥而上,将鳌拜制服。

鳌拜虽然勇猛无比,但终究无法抵挡众人的合力围攻,最终被康熙生擒。康熙没有将他处死,而是将他关进了监狱。 直到 1669 年,鳌拜在狱中因病去世。 那么,康熙为什么没有将鳌拜斩首示众呢?据史书记载,鳌拜深知自己大势已去,向康熙求情,希望念及当年曾救过皇太极的功绩,得到宽恕。 鳌拜虽然侥幸逃脱了死刑,但终身被囚禁在狱中,直到生命结束。

手握四十万重兵,为何不造反? 实际上,鳌拜从未有过篡夺皇位的心思,他一直忠心耿耿地为大清王朝效力,从跟随皇太极到康熙皇帝时期,始终全心全意地辅佐。 到了雍正皇帝即位后,在政务繁忙之时,他通过查阅史料发现鳌拜从未有过谋反的意图,于是为他洗清了污名,并对他的家族后代予以优待。 尽管在后期,鳌拜确实因为皇恩浩荡而变得骄横、狂妄,但对他来说,权力比皇位更重要。作为历经三朝的元老,他确实有骄傲的资本。

在康熙皇帝年少登基后,鳌拜开始辅佐他,经过多年的相处,两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所以鳌拜自然不会轻易对康熙下毒手。 即使康熙皇帝成功擒拿了鳌拜,也没有将他彻底铲除。 当时的政治局势错综复杂,一旦发生内乱,整个大清王朝可能面临覆灭的危险。 新皇即位往往是一个国家最危险的时候,有权有势的大臣们会蠢蠢欲动,其他势力也会趁机而入。 特别是康熙皇帝年幼即位时,很多大臣难免会有叛逆之心,如果此时鳌拜发动兵变,朝廷局势可能会失控。

此外,当时清朝还面临着来自北方吴三桂的威胁,虽然吴三桂早先背叛明朝,投靠了清朝,但清朝的大臣们绝不会信任这样一个有背叛前科的人。 如果清朝内部出现动荡,身为汉族的吴三桂可能会趁火打劫,这是清朝大臣们不愿看到的局面,所以他们自然不会发动兵变,让别人占便宜。 经过深思熟虑,鳌拜选择继续全力协助康熙皇帝治理国家,毕竟他地位显赫,实在没必要为了争夺皇位而拿全家的生命冒险。 如果贸然发动兵变,鳌拜未必能获胜。虽然表面上鳌拜掌握着四十万大军的军权,但其中大部分将士仍然忠于大清王朝,也就是说,如果鳌拜发动兵变,他实际能调动的兵力可能没有那么多,自然无法与康熙皇帝抗衡。

对于广大民众来说,安稳的生活才是最渴望的,长期的战乱只会让大多数人背井离乡,所以这些士兵最终可能也不会追随鳌拜发动兵变,鳌拜本人也不会冒险尝试。 值得注意的是,康熙皇帝背后有强大的支持力量,有靠山为他撑腰,鳌拜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尽管孝庄不是男性,但她展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敏锐性。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她就为大清王朝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也许是因为见证了太多的权力斗争,她深知如何维护统治的稳定。

顺治十六年,郑成功来势汹汹,即将攻占南京城,面对这种情况,顺治皇帝竟然想要退守关外,因为他觉得清朝的根基还不稳固,此时或许不是开战的好时机。 得知此事的孝庄立刻赶到,怒斥道:“怎么能把祖宗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一旦有了第一次妥协,就会有后面的多次退让。 顺治皇帝听了犹如醍醐灌顶,于是决定亲自率军迎敌。 考虑到皇帝的安全,孝庄再次劝诫他,希望他留在京城指挥,不要亲自到前线作战,最终顺治皇帝采纳了孝庄的建议,南京城得以成功保住。

可以说,四位大臣能够辅佐康熙皇帝,都得益于孝庄的谋划。也许是她预感到亲王摄政存在潜在风险,于是提议由顺治皇帝挑选大臣辅佐下一任皇帝,这样康熙皇帝就不用和亲王激烈争斗。 因此,孝庄虽然身为女子,却展现出了非凡的谋略和才能。她虽然没有垂帘听政,但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巩固了皇帝的政权。 包括后来广为人知的康熙皇帝生擒鳌拜事件,这或许也是孝庄精心策划的结果,毕竟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怎么会有如此坚定的决心和勇气。 即便后人常常提及的康熙皇帝生擒鳌拜一事,或许都应该归功于孝庄太后卓越的智谋和决断,要知道,对于一个仅仅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很难具备如此果断、果敢的行事魄力的。 作为历经顺治、康熙两朝的大臣鳌拜,他对孝庄太后的能力自然有着深刻的认识,所以,他绝不会冒险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试图推翻康熙皇帝的统治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