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司马光简介」(北宋–司马光)(司马师历史)

司马光①

群儿戏于庭②,一儿登瓮③,足跌没水中,众皆④弃去。光⑤持石击瓮破之,水迸⑥,儿得活。

司马光砸缸

注释:

①本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②〔庭〕庭院。

③〔瓮〕口小肚大的陶器。

④〔皆〕全,都。

⑤〔光〕指司马光。

⑥〔迸〕涌出。

司马光(1019-1086)

一、司马光生平介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司马池之子。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立志编撰《通志》,作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通志》八卷上觐宋英宗,英宗命设局续修,并供给费用,增补人员。宋神宗即位后,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此时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行新政,司马光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神宗命他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熙宁三年(1070),自请离京,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现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任西京留守御史台,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元丰七年(1084)成书。书成后,司马光官升为资政殿学士。

元丰八年(1085)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罢黜新党,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司马光执政一年半,即与世长辞,“京师人为之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者,盖以千万数”,灵柩送往夏县时,“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亲。四方来会葬者盖数万人,家家挂象,饭食必祝”。死后,宋哲宗将他葬於高陵。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赐碑“忠清粹德”。

二、司马光的主要成就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多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司马光的独乐园,既是他的寓所,也是《资治通鉴》书局所在地。这里环境幽美,格调简素,反映了园主的情趣和追求。其书局在汴京时已奉诏成立,除了司马光之外,当时的著名学者刘恕、刘攽和范祖禹都参与了书局的工作。其中,司马光任主编,刘恕、刘攽、范祖禹为协修,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来洛阳后,便把《资治通鉴》书局由汴梁迁到洛阳。在独乐园中常住的不仅有书局的工作人员,当时洛阳的名贤如二程、邵雍、文彦博、吕蒙正等也常来此聚会,堪称是一个学术中心。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三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三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训俭示康》收入高中语文课本。

三、司马光的六则小故事

我们对司马光的了解最早可能是在小学语文课本“司马光”—文里,这则故事讲述了司马光儿时用石头砸缸并救出不慎落入瓮中的小朋友的故事,说明司马光从小便机智过人,胆识超群。

作为历任我国北宋时期的五朝名臣,司马光更是以渊博的学识为人所称赞,并于晚年组织编纂了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被称作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

司马光何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他的灵魂深处又有什么样的思想支撑着,通过以下他从小到老的六则小故事,我们或许可以窥见到他形成伟大人格的脉络。

(一)剥胡桃

司马光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他拿了一只青胡桃,请他姐姐帮忙剥掉胡桃的皮,姐姐忙了半天也没有剥下皮,就生气地走开了。

一会儿后,家里的女佣过来,知道司马光想吃胡桃,就舀来一碗开水,把青胡桃放进水里。胡桃经开水一泡,很容易皮就剥下来了。司马光的姐姐从里屋出来,看见他在吃胡桃,就问胡桃皮是谁剥的。司马光说:“当然是我剥的,我想了个办法,用开水一泡,这皮就剥下来了。”

正在这时,司马光的父亲走进屋来,严厉地训斥说:“你这孩子,怎么能说谎话?”原来,女佣替司马光剥胡桃皮的情景,恰好被父亲在窗外看得一清二楚。

司马光知道自己错了,马上低下了头。从此,他牢记父亲的教诲,老老实实做人,再也不撒谎了。

(二)制警枕

司马光从小读书刻苦勤奋,他觉得自己记忆力不行,背课文记生字总是没有别人快,就暗自说:“让我下苦功,来增强记忆力吧。”于是,他试着对课文多念多背,别人背两遍三遍,他要背五遍六遍。

这样一来,时间就不够用了。放学后,也得挤出时间来读书。特别是晚上,玩耍一阵后,他便读起书来,这一读,读得很晚。到第二天,还要早早地起床,进行晨读。由于晚上睡得迟,他常常睡过头,耽误了早晨读书。

“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他想让母亲来喊醒自己。但母亲心疼他,不想让他读书读得这么苦。

有一天,司马光看见后院一段圆木头,灵机一动,心里想:“有办法了!”

司马光把圆木头擦干净,放在床上当枕头。他枕着圆木头睡,一翻身,圆木头就滚动,把他惊醒。这样,他就不会睡过头了。

一天,妈妈在床上发现了这根圆木头,正想扔掉,司马光说:“母亲,千万不要扔,这是我的警枕。”

母亲听他一解释,感动地说:“孩子,用功读书是好事,但也不要累坏了身体呀!”

司马光回答:“母亲放心,孩儿不是小傻瓜,不会累坏身体的。”

由于发奋学习,司马光15岁时已无书可读了。长大后,他当上宋朝大臣,主编了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资冶通鉴》。

(三)亦敌亦友

司马光与王安石是故友,他们“十有余年,屡尝同僚”“游处相好之日久”“平生相善”。他们都蒙受过欧阳修的教诲和举荐,又同与梅尧臣结为忘年之交。在他们各自的文集中,迄今仍保留着许多互相唱和的诗赋。

二人性格迥异,又持有不同政见。在庙堂之上,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死对头,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所以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两人丝毫都不客气,用各种手段,向对方痛下杀手。斗争的结果是王安石获胜,司马光从宰相宝座上被赶了下来。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正因为如此,虽然司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并没有因为大权旁落而陷入悲惨的境地,得以从容地“退江湖之远”,吟诗作赋,锦衣玉食。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愤世嫉俗的玉安石强力推行改革,不仅触动了皇亲贵胄的利益,也招致地方官的强烈不满,朝野一片骂声,逢朝必有弹劾。皇帝本来十分信任王安石,怎奈三人成虎,天天听到有人说王安石的不是,终于失去了耐心,将他就地免职,重新任命司马光为宰相。

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王安石被罢官,很多言官就跳将出来,向皇帝告他的黑状。一时间诉状如雪,充盈丹樨。皇帝听信谗言,要治王安石的罪,征求司马光的意见。很多人都以为,王安石害司马光丢了官,现在皇帝要治他的罪,正是落井下石的好时机。然而司马光并不打算做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恳切地告诉皇帝,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风。陛下万万不可听信谗言。皇帝听完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

君子和而不同。在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我国封建政治史上,政治权力机构内部分歧与争论一旦升级,双方便多结为夙怨,甚至必欲将对手置之死地而后快。至于持不同政见而又互相礼遇或友善相处者,可谓风毛麟角而已。

(四)恭敬兄长

司马光与哥哥司马旦兄弟二人的感情特别好。当司马光退居在洛阳的时候,每次返乡探亲,总会探望兄长。当时司马旦已经八十岁了,而司马光也年事不小,但侍奉兄长就如同事奉父亲一样地尽心尽力。尤其老人家体质赢弱,消化不佳,为保康健常需少量多餐,故照顾颇为费神。所以每当吃完饭不久,司马光总会亲切地问候:“您饿了吗,要不要再吃点东西?”几乎是时时刻刻地关注,就如同照顾婴儿般地无微不至。

当季节的交替,气候极其不稳,老人最怕的是着凉。所以天气稍稍转凉,司马光就常常轻抚着兄长的背,并关切地问道:“衣服会不会太薄,会不会冷?”随时都注意到哥哥的衣服是不是足够保暖。日日嘘寒问暖,兄弟间的情怀自然地流露,这是何等地温馨感人。对于兄长司马旦,司马光是恭敬到了极处,也爱护到了极处,所谓“友爱至极,无以复加”。

谚语说: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司马光将兄弟间真挚的友爱做到了极致,传为古今的美谈。

人的一生,和兄弟姐妹相处的时间,往往超过父母,故应该彼此相互提携照顾,正所谓是“同气连枝,骨肉相连”。兄弟间真挚的友爱,是多么地弥足珍贵,我们应当更加地珍重爱惜。

(五)老年卖马

司马光在年老的时候,日子过得比较紧。有一次,家里没有钱用,他吩咐一位老兵把他相伴多年的坐骑——一匹老马牵到市场上卖掉。老兵临走时,司马光叮咛道:“这匹马曾犯有肺病,要是有人买马,你要据实告诉人家。”老兵私下笑他迁腐,却不能理解他对人诚实的用心。司马光竟然如此真诚,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六)家风优良

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也继承父亲之志,自幼就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不仅学识渊博,更通晓经史,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史学功底,参与了父亲《资治通鉴》的编篡工作。侍奉父母极其孝顺的他,在母亲去世之后,悲痛至极,三天三夜都滴水不进,哀痛逾恒,完全看到司马光的风范。司马康为人恭敬谨慎,不苟言笑。在路上,人们见到他温文的举止和脱俗的内涵,即使不认识他,也知道他一定是司马光的儿子。因为深厚的学识与严谨的家风,熏陶了他非凡的气宇。他能如此优秀,都与父亲的教诲息息相关。

通过这六则小故事,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司马光渊博学识之外高尚的品德、深厚的涵养和严谨的家风,这一切都是因为司马光从小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形成了“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本性。对于我们后人,司马光身上值得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