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简介及生平事迹(鲁迅的生平、创作的基本情况及鲁迅文学的价值与意义)(鲁迅简介及生平经历)

(1)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周树人是南京求学时的学名。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开始书名鲁迅。鲁迅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经历“家道中落”过早地体验了人情的冷暖和世态的炎凉。1898年,赴南京求学,开始接触维新变法思想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天演论》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02年,赴日本留学,开始思考过国民性问题。鲁迅在东京开始实施其文学计划,先是筹办《新生》,然后先后在《河南》杂志上发表《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文言论文,提出立人的主张。三是,与周作人一起翻译《域外小说集》,但销量惨淡。由于文学计划的接连受挫,鲁迅逐渐陷入沉默,时间长达近十年。

1918年,钱玄同到北京绍兴馆找鲁迅,为《新青年》向他约稿。鲁迅为新青年撰写《狂人日记》后,一发不可收拾,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小说、杂感和译作等。1923年周氏兄弟失和,同年,接受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聘书,因此涉及女师大事件,并与许广平开始接触。

1926年鲁迅接受厦门大学的聘书,和许广平一起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接受中山大学邀请,任中山大学文科教授兼教务主任。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前往上海,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鲁迅成为左联的“盟主”。1936年,鲁迅的健康开始恶化,1936年10月19日凌晨逝世。

(2)《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新青年》第四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的主体部分是一个“迫害狂”病人的13则日记,以第一人称视角,展示了狂人的内心世界。《狂人日记》内在结构上是象征小说,在小说象征格式中,“狂人”不是形象,而是手段和策略,其荒诞和实在的双重性,使它成为两个世界分离和翻转的绝妙中介,正是“狂人”内心世界的设立,为习以为常的现实秩序设立一个他者,从而为价值替换提供可能。

《阿Q正传》被视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代表作,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连载于《晨报》副刊。《啊Q正传》是鲁迅国民批判的小说形态,阿Q的典型不是对国民劣根性的一般表现,而是整体表现。

《野草》是1924年至1926年写的23篇近于散文的短章。1927年集结出版。《野草》是鲁迅人生彷徨时期的作品,抒写了他精神的苦闷、矛盾和彷徨。同时,勇敢地面对而不是规避和逃离现实的黑暗与自我心灵的苦闷,是鲁迅一贯彻底清醒的人生精神。鲁迅直面矛盾的方式近乎惨烈,他以特有的执拗切入自我矛盾的深层,对纠缠自身的诸多矛盾进行了彻底的展示和清理,于是《野草》的生成过程就成了矛盾的漩涡,诸多矛盾推向极处,形成无法解决的终极悖论。《野草》的写作过程,就是一个生命追问的过程。

《野草》在思想和艺术上大量汲取了外国文学的营养。《野草》的苦闷、彷徨的情绪简洁地反映着厨村白村《苦闷的象征》;其深刻、警策与隐晦以及一些形象的尼采气,多见于《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诗情温厚柔美处,又宛似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野草》思维的辩证性,在语言上表现为反义词语相生相克,由此又派生出句式、节奏的回环反复,旨远词约。

(3)《呐喊》收录1918-1922年撰写的14篇小说“呐喊”之一在于“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彷徨》,鲁迅于1922年开始写作。《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是《彷徨》的主干,它们使《彷徨》显示出了强烈的自我色彩。《彷徨》中有一种“梦魇模式”,即作者通过小说对自我人生最坏可能性进行了预测,并试图从噩梦中脱出。吕纬甫的颓唐和魏连没的悲剧,可能是鲁迅对自己未来人生的一个最悲观的预测。《伤逝》似乎也是鲁迅在作出个人生活的重大抉择时,对未来结果的一种悲观预测。面临人生重大转折时的自我预测,更是自我总结和自我清算,在做出最悲观的预测后,作者也开始与旧我告别。

(4)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建立,并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小说的杰出范式。鲁迅小说所体现的现代性,不仅在于成熟的现代白话语言以及现代小说格式,而且更深刻地体现在现代小说意识上;不仅具有20世纪西方文学所共有的现代素质,而且创造性地表现了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特色。鲁迅小说的艺术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现代小说形式的锐意探索和大胆创新,为中国现代小说树立了卓越的范式;二是小说笔墨省净,又能入木三分,继承了中国艺术重在写意传神的传统;三是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家、艺术家和小说家总能找到思想与艺术之间最佳的融合点。

 
举报 收藏 打赏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