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贾宝玉 红楼梦人物评价贾宝玉

内容摘要下面是小编给你整理的关于红楼梦贾宝玉,希望 红楼梦人物评价贾宝玉的内容对你有用!红楼梦人物评价贾宝玉  贾宝玉是女娲补天弃在青埂峰下的一块顽石和赤霞宫神瑛侍者转世真身,荣国府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次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人物评价贾宝玉

下面是小编给你整理的关于红楼梦贾宝玉,希望 红楼梦人物评价贾宝玉的内容对你有用!

红楼梦人物评价贾宝玉

  贾宝玉是女娲补天弃在青埂峰下的一块顽石和赤霞宫神瑛侍者转世真身,荣国府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次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人物评价贾宝玉,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物分析: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第一主人公;是曹雪芹满怀理想和激情,倾其心血和才力创造的艺术形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全新的不朽典型。脂砚斋称贾宝玉是“古今未见之一人”,并说“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古今小说传奇中,也未见这样的文字:”同时,贾宝玉这一人物形像既丰满深刻,又生动鲜明,至今还流行在生活中,并且将会永远活在人间。

  然而,旧世界里出现的新人,往往被世俗看成乖僻邪谬,不近人情,甚至被人看成狂、疯、痴、呆、傻,无复人理。这正是先觉者们普遍的命运。贾宝玉不仅在《红楼梦》中成了“百口嘲谤,万目睚眦”的对像,被看作疯、痴、呆、傻,被王夫人骂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就是在读者和“红学”家眼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贾宝玉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有人说他是新兴市民阶层的代表;还有人说,贾宝玉的民主主义思想是“古已有之”的,他的叛逆性格是对古代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有人说,贾宝王叛逆性格的形成,是由于受大观园“女儿国”的影响。贾宝玉到底是一个什么形像?他在书中处于什么地位,起着什么作用?这一形像有什么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关于贾宝玉的来历,《红楼梦》开篇讲了个荒诞神奇而又寓意颇深的故事,女娲炼石补天,炼成了三万六干五百零一块;结果单单剩下一块,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这块顽石自经女娲锻炼,灵性已通,自来自去,可大可小;原来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的庞然大物、却缩小到扇坠儿一般,而且是鲜莹明洁的宝玉模样。一天,遇着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在它上面缕了几个字,携它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走一遭。于是,石头城中,荣国府内,生下一位公子,一落胞胎,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这就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那块顽石的幻相。

  本来一块顽石,无知无觉;坦然洪荒之中,平静安宁,悠远恒久。偏偏又通了性灵,并且变成了人,有了感觉,有了情义,有了灵魂,享受了人间的诸种美妙,也吃尽了人间的种种痛苦。但最终还要变成石头,还要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这是一个圆环,无始无终。这不但是贾宝玉的“历史”;也是宇宙和人类的历史。——如今且书归正传,分析一下贾宝玉这个人物形像。

  热爱女性、尊重女性、崇拜女性,是贾宝玉这个典型的最突出的特征。《红楼梦》反复写了这个特征,有时还用神话(如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故事,“太虚幻境”的描写)和夸张的笔墨(如“抓周”试志,对刘姥姥信口开河信以为真)渲染强调这一特征。他还没有出场之前,别人就介绍了他七八岁时说的孩子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骨肉。”后来书中又写他这样的想法:“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他对许多少女都多情。不但对于活人,连画上的美人也伯她寂寞,特意去“望慰”一番。他既然对许多少女都多情,就不能不发生苦恼。有一次,当林黛玉和史湘云都对他不满的时候,他就不能不“越想越无趣”——“目下不过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又欲何为?”又一次,当晴要和袭人吵闹的时候,他就伤心地说:“叫我怎么样才好呢?把这个心使碎了,也没有人知道。”虽然通过“龄官画蔷”一事,“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不可能死时得到所有女孩子的眼泪,但他喜欢在女孩子身上用心的痴性并没有改变。这就是鲁迅所概括的:“爱博而心劳”。也如警幻仙子所说的“意淫”。这样概括和形容贾宝玉的性格特性,不单因为贾宝玉生长在少女群中,多所眷爱,而且他的爱并非只是男女之爱,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对周围不幸者的爱。所谓“爱博”或云“博大的爱”似应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这种爱是广义的,包括亲近、爱恋、体贴、尊重、同情等;因此其二:这爱所及的对像也就是比较广泛的。不限于黛、钗、湘,也包括晴、袭、紫鹃、鸳鸯、平儿、香菱和其他一些小丫头,等等。惟其“博爱”,所以“心劳”。设想贾宝玉心目中仅有一黛玉,他哪里至于如此劳碌!为人担忧,代人受过,替丫头充役,这类事在贾宝玉的“行状”中简直多不胜举,俯拾即是。即如“平儿理妆”一节,事情原本与宝玉毫不相干,然而他十分同情平儿的不幸,不仅“劳形”、为其理妆,而且“劳心”、叹其身世。他想到“贾琏惟知淫乐悦己,并不知作养脂粉;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姊妹,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贾琏之淫,凤姐之威,他竞能周全妥帖,今日还遭荼毒,想来此人命薄,比黛玉尤甚。”但因他能为平儿理妆,补偿了他平日不能“尽心”的“恨事”,竟感到是“今生意中不想之乐”。香菱因斗草弄脏了石榴红绫裙之后,他让袭人将同样一条裙子送给她换,也是很高兴得到这样一次“意外之意外”的体贴和尽心的机会。后来他又把香菱斗草时采来的夫妻蕙和并蒂莲用落花铺垫着埋在土里,以至香菱说他“使人肉麻”。可见宝玉并不因为钟情林妹妹而一叶障目,无视其他众多女儿的不幸和痛苦。他的心怀,可算得较为博大的。即以其对林黛玉的爱而言,如果仅属单纯的性爱,也不至于“劳心”到那种地步。他对黛玉的爱,正是以同情、关切、尊重、相知为基础的。同情和爱情自然是两回事,但同情可以是爱情的起点和支柱。这边,一曲《葬花辞》尚未吟罢;那边,早已恸倒在山坡之上了。足见宝玉对黛玉的身世、处境、病体、心性体察最深,感受最切,这些绝不是单纯的性爱所能包容的。贾宝玉的“多所爱”的确包含了对弱者的不幸和痛苦的同情和关切。这种性质的爱,或许就叫人道主义吧!

  《红楼梦》用许多笔墨描写和渲染了贾宝玉的这一性格特点,使之异常鲜明和突出,并且又是如此重要:去掉了它也就没有贾宝玉。这就是这个叛逆者得以鲜明地同文学上和历史上其他叛逆者区别开来的缘故。这就是曹雪芹的独特的创造。

  贾宝玉的这种崇拜女性的性格特点,是和他身上的整个叛逆精神一致的。封建社会是“男尊女卑”,而贾宝玉竞翻了个过儿:“女清男浊”。这在封建统者看来就是一种叛逆,自然会引起“百口嘲谤,万目睚眦”;而且贾宝玉完全否定了他的家庭给他规定的道路之后,除了少女们的纯洁可爱,能使他尊敬和爱悦之外、现实生活中再也没有什么事物值得他献出青春和生命的了,特别是对林黛玉的坚贞不变的爱情,成了他精神上的唯一支柱。第七十一回,鸳鸯和探春诉说着大家庭的矛盾和苦恼,尤氏说宝玉“只知道和姊妹们顽笑”,“一点后事也不虑”。宝玉说:“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这句话虽是玩笑话,却说得很悲伤。宝玉为什么那样爱和女孩子亲近?怎样解释他的“女神崇拜”的特点?第七十八回,贾母曾这样说到她对宝玉的看法:

  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更叫人难懂。我也为此提心。每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顽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既细细奎试,究竟不是如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

  这像是作者向我们提出的问题,要求我们来解答。第二回,贾雨村对这个问题曾作过解释。他说:天地有什么正气邪气,二气相遇必然互相搏击。人要是偶秉这正邪交错之气而生,生于诗书清贫之家则为逸士高人,生于薄祚寒门则为奇优名倡,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这种解释,我们当然不会同意。但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和解释这一形像呢?这必须从贾宝玉所处的物质世界和生活环境中找答案。

  少年男女本来容易有互相爱悦之情。贾宝玉又是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和很多美丽聪明的少女很接近。而那些男人和已婚的女人本来没有或极少使他喜欢的,只有少女们比较天真纯洁,而那些被压迫的奴隶身分的丫头,其身世遭遇更容易引起他的同情。贾宝玉说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是一个有着诗意像征的概念,跟林黛玉以花自喻是很一致的。“女儿”是像花一样鲜艳、美丽、芳香,像水一样的清澈、晶莹、明洁,她们的青春生命里闪耀着真和美的光彩。贾宝玉正是从她们身上看到了人生的价值,发现了优美的灵魂和纯真的爱情。这感动着他,使他甚至忘却了自己。他对少女的爱,本质上是纯真无私的。这正反映着他的人本主义的理想。

  但是,贾宝玉的女性崇拜并不是无限的。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然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书中小丫头春燕评论得很对,她说:“这话虽是混说,到也有些不差。”为什么说不差呢?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里,不论是统治阶级的结了婚的妇女,还是他们的女仆,也是年龄越大就沾染恶习越多。抄检大观园时,斥逐司棋的周瑞的老婆气势汹汹的样子,曾经深深地激怒了贾宝玉,他指着恨道:“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子的气味,就这样混帐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这说明贾宝玉并非无缘无故恨结了婚的老婆子,而是她们沾染了恶习,失去了纯朴,将自己曾经受过的苦再如到别人身上。

  贾宝玉对待妇女的态度,反映了他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这不是“性爱的美感”,而是充满了社会的理想。贾宝玉所爱的正是受压迫的一群弱者,而他所憎恶所痛恨的却只是压迫者及其爪牙。这在客观意义上,就有着从封建礼教压迫下解放妇女的要求。这种初步民主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与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是一致的。构成贾宝玉叛逆性格的还有其它方面,如他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反对科举,反对八股文,反对封建礼教等等。他是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他是新生的市民阶层的典型。他的出现无疑是对封建社会的冲击和破坏,意味着封建社会“忽喇喇似大厦倾”!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已经明白曹雪芹用他的高度的想像力所创造的石头故事的深刻寓意,以及那个通灵宝玉究竟实质是什么。原来问题的核心是:贾宝玉处于荣国府继承人的地位;他的“聪俊灵秀”的天赋,使这个贵族家庭对他寄于特别高特别殷切的希酬要求;然而,他不仅丝毫无意于立身扬名、治家经国,而且他对那个家、国已经彻底绝望,并走上背叛的道路。他和他的父亲是那样水火不容,势不两立。他不爱读的书,偏偏要他读;他不爱做八股文,偏偏要他做;他不爱和那些峨冠博带的家伙应酬,偏偏逼他出去应酬;他认为茫茫尘世,只有女孩子们的世界是一片净土,他的父亲总要把他拉出这片净土,他的母亲总要来摧残这一片净土,还有他的伯父、哥哥、侄辈之流总要来污秽、践踏这片净土。特别是,他爱的人,偏偏不许他爱;他不愿结的姻缘,偏偏要他结。“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个人物就是处在这样纠缠不解的矛盾痛苦中。所谓顽石幻化通灵宝玉,无非就是对于这种纠缠不解的矛盾的解释。这就是说:贾宝玉的本质,对于封建贵族家庭来说,本来只是无用的顽石;而他的地位和天赋,却又使他在贵族家长心目中是“宝玉”。真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宝玉是作者树立的反面教材

  听说《红楼梦》要重拍了,希望编导和演员把握好剧中人物的性格、思想,更重要的是人物的命运,尤其是男一号贾宝玉。窃以为,如果把贾宝玉塑造成一个美好可爱的情种,或者是封建正统思想的叛逆者,那就违背曹雪芹的原意了;对贾宝玉,曹雪芹是持否定态度的。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一番描写和评价,无论如何不是赞美之词。“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这是在夸奖人吗?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贵族之家的子弟们,不要学这个孩子!既然曹雪芹是不赞成贾宝玉的,为何还要不厌其琐碎细腻地讲述他的故事呢?只有一个合理的答案:曹雪芹用贾宝玉的例子警告他的读者:如果你们也像贾宝玉这样生活,最后难免落得个“贫穷难耐凄凉”的下场。

  贾宝玉出生在一个“运终数尽”、日渐萧疏的贵族家庭中。家族中儿孙虽多,竟无一个可以继承祖业者。惟有这个宝玉,聪明灵慧,略可望成。就是说,在贾宝玉的身上,寄托着扭转家族衰败之势、重振贾氏门风的历史责任。如果他能“留心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就上可以报效于国家,下可以封妻荫子、光耀门庭。无奈他“行为偏僻性乖张”,心思全在闺阁之中,兴趣全在儿女情上,“极恶读书”,拒走仕途经济之路。因而“于国无望”。或者,他若能治家理财,也是家族的希望。贾家的日渐萧疏的原因,不就是“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吗!如果贾宝玉能具有凤姐的才干、探春的魄力,挺身而出,兴利除弊,荣国府也不至于入不敷出、靠发放高利贷盘剥来补充财政亏空。可是这位公子哥,连小厮兴儿都说他“每日也不习文,也不学武”,“只是在丫头群里闹”。除了有点作诗的歪才之外身无长技,除了对调脂弄粉格外内行之外,对世间一切正经事一概不懂。医生给晴雯看完了病,该给多少轿马之资?不知道;麝月拿过称银子的戥子来问他,他不知一两的星在哪里。家里大事小事都指不上他。在重大的丧事里,他惟一能做的,就是保护着姐姐们,别让和尚们的臭气熏着了。

  贾宝玉的生活态度是怎样的呢?第七十一回,宝玉劝说探春——

  宝玉道:“谁都像三妹妹好多心。事事我常劝你,总别听那些俗语,想那俗事,只管安富尊荣才是。”尤氏道:“谁都像你,真是一心无挂碍,只知道和姊妹们顽笑,饿了吃,困了睡,再过几年,不过还是这样,一点后事也不虑。”宝玉笑道:“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倘或我在今日明日,今年明年死了,也算是遂心一辈子了。”

  真可谓“醉生梦死、及时行乐”了!只要是稍有头脑的读者读到这里,都会对宝玉的`人生观嗤之以鼻的。所以说,贾宝玉是曹雪芹给贵族青年、纨绔子弟们树立的一个反面榜样。

  贾宝玉是叛逆者吗

  当代一些学者将贾宝玉誉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说在他身上“洋溢着对那个时代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如此评价宝玉值得商榷。

  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叛逆”一词的解释是:“有背叛行为的人。”那什么是“背叛”呢?同一词典的解释是“背离、叛变”;而“叛变”就是:“背叛自己的一方,采取敌对行动或投向敌对的一方。”那么好了,贾家“敌对的一方”在哪儿呢?

  如果说他们对自己一方采取了敌对行动,那就更不可能了。没有一点儿刚烈的贾宝玉,在他父亲面前唯唯诺诺一副可怜相,怕得像老鼠见了猫;他母亲赶走了晴雯,他只会倒在床上哭。试问,他能对自己的家庭采取什么敌对行动?  或者说,宝玉的叛逆表现在思想上?好吧,我们姑且承认:思想叛逆也算叛逆。

  学者们使用率最高的,莫过于贾宝玉论“文死谏、武死战”的那段话了——

  “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拚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污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

  清代批书人对这段话大加赞赏,认为宝玉议论得精辟。当代人却说“宝玉反对忠君思想”,不知从何说起。没见宝玉说“那朝廷是受命于天”的吗?接下去的话的意思也是“朝廷至仁至圣,天地才把万几重任给他的”,明明是拥戴的意思,何来“反对”之说?贾宝玉反对的,是那些糊涂的文官,为邀忠烈之名,胡乱批评,拚得一死,反把“昏君”的坏名声强加给皇上。如果文官皆不死于谏,正说明皇帝至仁至圣,武官皆不死于战,正说明武官智勇双全、维护了和平。贾宝玉主张的,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品位的忠君,怎么会是反对忠君?

  贾宝玉不爱读书是真的,但他却是崇儒尊孔的。在二十回,说宝玉把须眉男儿都看成可有可无的混沌浊物,那父亲、叔伯、兄弟呢?“因孔子是亘古第一人,说下的不可仵慢,只得要听他这句话”。将孔子尊为亘古第一人的人、惟孔子之话是听的人怎会反孔?贾宝玉毁僧骂道,但从不亵渎儒家圣人。

  有的研究者说贾宝玉反对程朱理学,证据是宝玉曾说“只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混编纂出来的”。对这句话,宝玉自己都检讨了:“那原是小时不知天高地厚信口胡说”。小孩子信口胡说的话,自然不能当成罪证,也不能当成别的什么“证”。

  以此来判定宝玉叛逆,就如同在贾政笞挞宝玉时说的“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那是冤屈宝玉了。

  惜春及宝玉两人出家问题之一见破译《红楼梦》

  张爱玲曾说的人生三大憾事之一就是曹版红楼不全!

  那是因为她没完全看懂曹公之真意! 包括很多红学家!

  对上面那个署名"宗春启"的人发表的见解, 后学实在是不敢苟同!

  红楼之关键是第一,二,五回中的描写僧道之事!

  看脂批就很好理解! 红楼说到底,是一句"浮生如梦, 悟透出家。"

  《红楼梦》堪称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 此已成为公论, 但大多读者甚至学者之知, 恐怕也只限于"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言表, 而未入骨髓, 不中肯綮! 而若欲破译其中真意的关键, 末学以为只能从正确看待惜春及宝玉两人出家问题入手!

  小说中多言僧道之事,而宝玉又常毁僧谤道。不少看官以为此即是曹公之真实意。然据不才看来,宝玉之行为无异于一幽梦幻境中颠倒错乱的痴人之梦呓之语,尚在迷梦中未醒矣!那何为曹公之真意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笔下的出家人。其中单主要人物就有三人出家, 即妙玉, 惜春及宝玉。

  从对妙玉的判词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和《红楼梦》曲[世难容]之"......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来看, 她是个口空心染, 六根未净, 身在空门, 情系红尘的假修行人 。最终也是落得个"多情自古空余恨",甚至流入"风尘肮脏"之所! 因此抛开此人不作赘述, 下面先来看看惜春。

  小说中对惜春的着墨虽不多, 但其个性却让人印象深刻。 她的孤僻狷介是与妙玉志趣相投的。对她这样的个性刻画得入木三分的是在抄检大观园时那一段: 当她的丫头入画因私传东西受到遣责,这时惜春的表态不但不为入画辩解讨请,反而顿促或打,或杀,或卖,快带了她去。她说“古人说得好,‘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又说“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我清清白白一个人,为什么给你们教坏了我!”。 有学者以为这些说明了惜春已由极端个人主义发展到了“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实际上她只是逃避现实,以求个人的精神解脱而已。但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从曹公对惜春其它处的描写, 再加上对她的判词 "堪破三春景不长" 来看, 作者虽然不赞同她的冷若冰霜, 只求自保, 但应该是肯定惜春是大彻大悟, 然后出家修行的! 惜春自称要作“自了汉”, 这一称谓是佛教中大乘对小乘圣者的贬称, 佛教分大乘小乘,小乘重自度,大乘重度他 。但“自了汉”也属于了生脱死的解脱圣人! 判词“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是对“富贵如浮云”世事无常的真实写照! 其中“可怜”二字未必是曹公的贬义 。小说中作者常常正话反说, 真假宝玉就可见一斑。而《红楼梦》曲[虚花悟]"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 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之中无一句不是大彻大悟之语! 但仍有学者误解, 说曹公写惜春“这实际上已成了对宗教的批判。”这实在是应了曹公的那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了!

  《红楼梦》中禅机处处, 处处佛理 。几百年来也未有多少人能参透其中玄机!唉! 可叹! 可叹!

  而曹公对惜春的态度可能关键在于她不及宝玉多情博爱和悲天悯人! 又有学者说宝玉的出家是一种反抗,也是非常绝情狠心的行为。这实乃佛教外界人士对佛教的误解! 如果宝玉的出家只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反抗,他完全可以有别的更好选择。比如象祝英台一样,徇情后与情人双双化蝶,成就一段千古爱情佳话!他的出家绝非是一种无聊而可怜的反抗,而是由黛玉的“情情”即“为情而生,为情而死。”中看破人世, 而至于“情不情”即“浸入情中之后, 却不再为情所困。”。 四大家族的败落只是宝玉出家的导火索, 宝玉向来就视富贵权势如粪土! 而由多情博爱中终归空无所得, 继而大彻大悟的他, 出家修行是必然的! 而第一回中描写了空空道人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 见上面"大旨谈情",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 石头记>>为<<情僧录>>。读者多知曹公常用"影射" 的手法。比如晴雯是黛玉的影子; 袭人是宝钗的影子。那这个空空道人难道就不会是 宝玉吗?! 但无论如何, 真所谓“多情菩萨种”, 宝玉实为佛家的大乘菩萨之根器, 出家之后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也!

  而宝玉参禅一节,黛玉问:“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当时虽已有所悟, 但仍为情所困,心系红楼,暂未参透,不能应答。然佛家有佛法僧三宝,自性清净心能不为尘世所染如玉之说。若是非要道破作者天机,可以一偈对之:

  “至贵佛法僧三宝,至坚清净心一玉。”佛法僧住清净心,宝玉自然是宝玉。而主人公宝玉的向佛的结局,并非是宝玉乃一悲剧人物。恰恰相反,此实是一积极行为!如《红楼梦》曲[收尾。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其中"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这一句已无余表明曹公了对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真正价值取向——————所谓浮华人世如红楼, 皆似佛家所说的镜花水月, 不过一梦尔!

  阅毕《红楼梦》,偶得三言两语, 一并抄下,以资茶余饭后闲话:

  多情自古悲苍狗

  纳兰再感初见时

  放翁虽叹三声莫

  至今仍在梦园游

  缠绵离别空余恨

  曹公惊醒顽石梦

  逝者如斯天亦老

  何为沧桑人正道

  释迦福报帝王家

  财情色绕如锦花

  一朝将那三春破

  成佛做祖中道达

 
举报 收藏 打赏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